城市与人
以西安为核心的关中平原城市群,是我国继京津冀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哈长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中原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之后的第8个城市群,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独特的战略地位。
最近,西安成为“国家中心城市”的新闻,无疑是春节前西安收到的最好的“新春礼包”。
2月7日,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其中提出“建设西安国家中心城市”,宣布西安正式成为全国第9个国家中心城市。
2010年的《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10-2020年)》提出了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和广州5个首批国家中心城市。其中4个属于直辖市,剩下的广州也是华南地区唯一的一线城市。
5年后的2016年国家发布《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和《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通过这两大国家级别的战略规划,又分别把成都、武汉和郑州列为了国家中心城市。
国家中心城市具有国家战略含义
传统的国家中心城市的概念是基于区域规划的理论——中心地理论提出的,指的是金融、贸易、管理、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同时也是发展外向型经济和推动国际文化交流的对外门户。这种概念认知,更多地偏重于经济职能的内涵,容易忽视城市在社会、文化和国际交往等多方面的国家职能。
实际上,对国家中心城市的界定,既要尊重城市的实际运行规律,又要充分认识到城市未来发展态势和国家战略要求。
国家中心城市应该是居于国家战略要津,担负国家战略使命,并能够引领全球区域发展,参与国际竞争领域,并代表国家形象的现代化大都市。
具体来说,国家中心城市就是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国际交往和区域辐射等领域承担国家战略职能,具有全国性的影响力,并能代表国家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的主要城市,是国家主要经济区域和城市群的核心。
从传统概念上来讲,似乎有很多城市都可以晋升为国家中心城市,但是从国家战略的视角来看,在全球城市网络分工体系不断调整的今天,能够承担得起这些职能的城市为数不多。
西安确实是一个具有巨大影响力的综合性大都市。在引领西北地区发展中,西安作为最重要的节点城市,具有沟通西北主要经济区的综合性交联通道,同时集聚了越来越多的人口、资本和科技等发展要素,更多地参与全球生产分工。
与此同时,在“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下,国家对外开放转变为陆海国际联动、东西双向开放的新格局。在这一新格局下,内陆中心腹地及其中心城市在国家战略板块格局中的地位逐渐上升,逐步成为国家系列战略部署的支点。西安作为这一战略板块的核心城市,无疑要发挥国家中心城市的区域引领作用。
关中平原城市群将成第8个城市群
国家中心城市可以分为综合性国家中心城市和特色性国家中心城市两类。其中综合性国家城市是指,那些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国际交往和区域辐射等方面的各项功能均具备国家层面引领、辐射影响力的城市。
综合性国家中心城市可以进一步分为具备全球影响力的全球城市和国家影响力的综合性国家中心城市。西安显然属于后者。
那么西安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到底要承载什么职能?
在《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西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要“强化面向西北地区的综合服务和对外交往门户功能,提升维护西北繁荣稳定的战略功能,打造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对外交往中心、丝路科创中心、丝路文化高地、内陆开放高地、国家综合交通枢纽”。
西安已发展为西北地区唯一的特大城市,此次被划为国家中心城市,对带动关中平原城市群、带动整个大西部地区的发展,也将会有重要作用。
而以西安为核心的关中平原城市群,是我国继京津冀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哈长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中原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之后的第8个城市群,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独特的战略地位。
对此,《规划》对其的定位是“建成经济充满活力、生活品质优良、生态环境优美、彰显中华文化、具有国家影响力的国家级城镇群”。
从区域协调上看,此次把关中平原城市群列为与成渝城市群并列的国家级城市群,其目的之一在于让西北和西南齐头并进,把整个西部发展起来。
将西安打造成西部的国际开放门户
《规划》中明确指出,西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具体目标是:“西安综合经济实力和发展活力明显增强,参与国际竞争的功能吸纳显著提升,在全国区域发展格局和国家治理体系中的位置更加凸显。”
那么在西安成为国家中心城市后,从国家战略角度应该做些什么呢?
西安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主要职责,是参与全球化竞争与合作,提升城市的国际地位,同时引领和辐射带动关中城镇群发展,打造国家大区域中心极核。
从发展战略导向来看,西安应重点提升经济影响力,打造西北地区的国际开放门户,同时关注国家科技、文化和体制等方面的发展,实现国际综合影响力的提升。
具体来说,西安一是要注重跨国生产性服务业全机构和主要分支机构、本土跨国企业和主要分支机构的聚集,提高全球资本服务能力和对先进制造业的支撑能力;
二是要推动连接全球的人流物流集散和信息港枢纽建设,增强国际门户开放功能;
三是要实现国家级高校科研中心、工程中心、产业创新平台的聚集,重点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产业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
四是要成为国际和国家级特色会展、博览、商贸、论坛和现代文化活动的聚集地,提升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五是要加强城镇群层面的统筹协调,建立完善城市群协同机制,增强对周边以及亚洲中部区域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吸引和利用全球资源,服务新的全球化产业发展。
在国家重大政策区投放和资源扶持方面,综合性国家中心城市是国家新区、自由贸易试验区、自主创新示范区、智能制造示范区、生态文明示范区和文化传承示范区等国家重大政策平台倾斜的最大受益区。
未来,西安要勇于承担建设全球技术、产业与文化中心城市的职责,并积极争取国家新区、自主创新示范和自由贸易试验等方面的国家重大政策支持和资源扶持,为整个西北和陆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提供支撑和引领。
□袁牧(盘古智库学术委员,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总规划师)
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孟玮谈《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
关中平原是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和古丝绸之路的起点,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独特战略地位。培育发展关中平原城市群,发挥其承东启西、联接南北的区位优势,推动全国经济增长和市场空间由东向西、由南向北拓展,有利于引领和支撑西北地区开发开放,有利于推进西部大开发,有利于纵深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住房城乡建设部日前联合印发了这个《规划》。《规划》明确了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的在空间格局、产业体系、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开放合作、体制机制等方面的重点任务,涵盖面比较广,内容也非常丰富。
具体来看,《规划》主要有四个方面的亮点:
一是注重提升城市群质量。围绕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级城市群、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规划》提出了到2035年城市群质量得到实质性提升的发展目标,这将进一步发挥关中平原城市群对西北地区发展的核心引领作用和我国向西开放的战略支撑作用。
二是建设军民融合创新高地。从发展基础看,关中平原城市群工业体系完整、产业聚集度高,科教资源、军工科技等位居全国前列,航空航天、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猛,是全国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国防科技工业基地。但也存在科研机构力量没有有效整合、军民科技资源共享程度不够、创新创业服务体系不完善等短板。《规划》提出,要以西安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为牵引,统筹推进军工、科研创新机制改革,做大做强航空、航天、船舶、兵器、军工电子等五大优势主导产业,创新军民融合发展路径,打造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示范区,努力在创新驱动发展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三是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规划》提出,要立足古丝绸之路起点,发挥区位交通连接东西、经济发展承东启西、文化交流东西互鉴的独特优势,畅通向西开放、向东合作通道,构建全方位开放格局。同时,要依托秦岭黄河自然山水、周秦汉唐历史遗存和文化资源多元富集等优势,建设自然山水和历史人文交相辉映的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推动中华文化传承创新,提升中华文化的魅力和国际影响力。
四是明确提出建设西安国家中心城市。《规划》提出,要强化西安面向西北地区的综合服务和对外交往门户功能,提升维护西北繁荣稳定的战略功能,打造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对外交往中心、丝路科创中心、丝路文化高地、内陆开放高地、国家综合交通枢纽,建成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大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