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心

国内新闻
图片库
赛事招商
国际新闻
法律法规

    国内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媒体中心>国内新闻

中美教育的差异真像

2015-12-20 12:14:35 发布 作者:本站 阅读流量:1478次

webwxgetmsgimg (2).jpg

原题:中美基础教育比较与反思

作者:美国加州州立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苏智欣

题图:小学一年级美术作品——手

◤当前,美国和中国的教育都处于改革的十字路口,两个国家的教育改革正朝着两个不同的方向发展。前不久,美国加州州立大学教育学院苏智欣教授应邀在南京师范大学发表演讲,她结合其自身经历对中美两国基础教育模式和制度进行了比较,指出不同教育模式和制度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在理论基础和能力方面存在差别。

编者按

美国的又一场教育危机爆发了——美国的教育停滞不前,亟需向高水平的国家学习教育经验!不幸的是,相当多的美国人并没有这种危机感。中美教师在教学工作的组织和实施上有一些根本性的差异,而这些教学上的差异正是造成学生在学习上的差距的主要原因。美国小学教育中有许多值得中国学校借鉴的地方,比如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独立性、个性和创造力的培养。但包班教学的模式是其致命的弱点。

"学习上的差距"作者小传

苏智欣: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北岭)教育管理学教授、中国所所长。从事中美教育比较研究,先后在加州大学(UCLA)和加州州立大学(CSUN)任教,以加州大学太平洋研究中心和加州州大中国所为平台,为中国设计并举办了多种类型的培训项目,为促进中美合作与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荣获中国政府“春晖奖”及美国国际荣誉学者联合会“国际交流杰出贡献奖”。

webwxgetmsgimg (3).jpg

苏智欣

2009年,中国上海学校15岁的初中生首次参加欧洲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主办的PISA国际测试,便一举拿下阅读、数学和科学成绩世界第一的桂冠。三年之后,上海学生在PISA国际测试中再次获取各项基础学科成绩世界第一的优异成绩。相比之下,美国的学生在PISA历届的各项测试中的成绩都位居中下游。OECD研究学者指出,美国学生的成绩比高水平国家学生的成绩要落后两个半年级。美国的政界和教育界因此大为震惊,美国教育部长也为此大声疾呼:美国的又一场教育危机爆发了——美国的教育停滞不前,亟需向高水平的国家学习教育经验!不幸的是,相当多的美国人并没有这种危机感。他们仍然持有一种以美国为中心的优越感,沾沾自喜而不重视向他人学习,并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目前有275,000名中国学生在美国高等院校学习,还有越来越多的高中生在美国私立高中学习,但是只有14,000个美国学生在中国学习。根据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夏惠贤博士的预见,如果美国继续保持这种唯我独尊的态度,20年之后将会后悔莫及,因为中美基础教育之间的差距将会越来越大,难以弥补。

其实,早在二十多年前,美国的比较教育学者就察觉到在美国学生和亚洲学生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学习上的差距”。美国五年级学生的知识量和学业成绩比许多亚洲国家和欧洲国家的同龄学生低两级。哈罗德·斯蒂文森和詹姆斯·斯蒂格勒在他们所著的《学习上的差距》一书中观察到,美国五年级学生数学的最好成绩还不如日本同年级学生的最差成绩。作者在她过去十几年的中美比较教育研究中也发现,洛杉矶地区学校从中国移民来的四、五年级的小学生在数学方面的知识,普遍比同龄的美国学生高出两个年级。即使在语言学习方面,一旦中国学生度过英语关,在写作和表述方面也比美国学生更出色。因此,从中国转到美国中小学念书的学生纷纷被冠为“高天才。”

学上的差距

这种学习上的差距是怎样造成的呢?美国学者詹姆斯·斯蒂格勒和詹姆斯·赫伯特比较了美国、欧洲和亚洲教师的教学实践,发现从教学的目的、环境和文化背景,到教师的素质和他们所接受的职前教育和在职培训,从教师备课的方式到讲课的模式都有很大的差别,从而形成了“教学上的差距”。与此同时,我和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者合作,用案例调研的方法对比了洛杉矶地区较好的一所小学五年级的两个班级和中国南京地区较好的一所小学五年级的两个班级。调研包括课堂实地观摩、对教师的深度访谈、对学生的问卷调查以及对相关课程和教学材料的审阅和梳理。通过对比研究发现,中美教师在教学工作的组织和实施上有一些根本性的差异,而这些教学上的差异正是造成学生在学习上的差距的主要原因。根据这些学者的分析,中美小学基础教学的差异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webwxgetmsgimg (4).jpg

围绕中西教育的争议一直在持续

第一,合作与集体教学VS孤立与个体教学。与亚洲的许多学校一样,中国小学基础教育的教学工作是一项合作和集体的活动。教师们采用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科书,在合用的教师办公室和会议厅集体备课。新上岗的青年教师在资深的、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的辅导下,从集体智慧中受益并稳步上进。所有的中国教师都经常有机会观摩其他教师的教学,不仅在本校而且去其他学校取经学习。他们每周都有固定的教研会,学习和讨论经典教案和分享各自的教学经验。这种合作与集体式的教学模式也有其不足之处,往往使教学变得统一、单调和公式化,缺乏多样化、个性化和创新精神。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经历同样的课程内容、接受同样的学习指导。他们获得了同样扎实的基础教育,但也缺乏独立性和创造性。这种集体化的教学模式也反映在中国的中学和大学的教学中。

相比之下,美国小学教师采用的是孤立和个体化的教学模式。每个教师都以自己的教室为主要阵地,从早上开学之时到下午放学之际,一直坚守不离。他们在课堂里有很大的自主权,可以选择使用自己喜欢的教材和教法,可以决定多学或少学某一学科的知识。目前美国各州都设立了统一的课程标准,并要求学生参加标准化考试。这种孤立的教学模式使他们没有机会与学校的其他教师碰面或一起备课,也没有时间去其他课堂观摩学习以改进自身的教学方法和技能。大多数美国小学干脆不设置教师办公室,因为教师们必须全时呆在各自的教室里,守护着自己班级的学生。学生在各项学习科目中的学习效果也完全取决于一个孤立的班级教师的个人素质、知识、喜好和教学方式。

在某种程度上,中美两国在小学教学上的差异源于两种文化价值观的差别:中国奉行集体主义的价值观,而美国则崇尚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即使在美国的中学和大学,教师们虽然不像小学教师那样每天要为全班学生的全部在校时间负责,但是他们仍然各自为战,以自己的教室或办公室为中心,不在一起备课或研讨教学方法,也没有机会观摩其他教师的教学以提高自身的水平。美国的社会学家罗提因此将美国的教师比作在孤岛上漂游的鲁滨逊,并将他们的教室比作鸡蛋盒里互不相碰的格子间。美国近年来的教育改革促使各州设立了课程标准,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学校定期让学生早放学回家,使教师们有时间在一起开会,讨论如何达到标准并应付标准考试。但这种会议并不是集体备课,也不是教学上的交流和研讨。美国的比较教育学者也想介绍和推广中国和日本教师的集体备课和团队教学的模式和经验,但只是在局部地区和个别学校做些实验和搞点小运动,没有形成大气候。

第二,单科或分班教学VS多科或包班教学。造成美国小学教师在孤立的环境中从事个体化教学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美国小学教学的多科制或包班制。每个教师都要负责为自己班级的学生教授所有的学习科目,每天授课时间高达五到六节课。教师们整天时间都要待在自己教室里教课,毫无闲暇拜访其他同事,更谈不上一起备课或合作教学了。由于每个教师都要承担多门学科的教学任务,充当万金油的角色,他们无法也不可能将所有科目的知识都传授给学生。连贯性和大量的课堂教学工作使教师精疲力尽,没有时间改学生的作业或为学生提供纠正性的反馈。此外,美国小学教师大多是文科出身,有的人没有很坚实的数学和科学基础知识,因此他们在自主安排课堂教学时,会有意或无意地少教数学和科学知识,并流露出惧怕数学的情绪,使很多美国学生也产生了怕数学或不喜欢数学的心理。如果学生家长在课后没有关照学生的作业情况,或者缺乏其他学习渠道以“查缺补漏”的话,即使天资聪颖的好学生也会出现学习成绩落后的状况。

与此相反的是,中国小学采取的是单科和分班教学的方法。主课老师只负责教授一门核心课程,如语文或数学,每天集中精力为不同的班级上好两到三节核心课。但是,在非授课的时间和学生放学之后,他们并不离开学校,而是在教师办公室与其他教师商讨教学事宜,帮助或学习其他教师的课堂教学,解决学生遇到的各种行为和学习上的问题,为学生订正家庭和课堂作业,并回到课堂为个体或全班学生提供反馈性辅导。因此,中国教师每天比美国教师教课的时间要少得多,但是他们在学校呆的时间却比美国教师长得多。他们参加集体备课,与同事研讨如何改进教学,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保证全体学生扎实地学习和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样的学生从中国转学到美国,数学水平经过测试比美国学生高出两个年级,也就不足为奇了。

师的学历和教学资源

使人感到惊奇的是中美教师在学历和教学资源方面的巨大差距。当年参加我设计的中美小学教育比较研究的两位中国教师的学历仅为高中水平,是以前的师范学校毕业生,尽管今天进入中国大城市小学当教师的人都有学士学位,而且有的人已获取硕士学位。而参加调研的两位美国教师都有硕士学位,有一位还有双硕士学位。美国州政府在每个中小学生身上的学年投资费用也比中国高出几十倍。此外,参加中美小学教育比较研究的美国五年级学生每班只有32人,而中国学校的五年级学生每班有70人,比美国学校高出两倍多。

很明显,美国学校在教师的学历和人均教学资源上与中国学校相比占有绝对的优势,可是美国学生在基础教育的学习效果上还是远远落后于中国学生。本文已经阐述了造成这种显著差距的两大主要原因。使人不解的是,美国人难道不想改变现状,赶上和超过学校教育水平高的国家吗?美国不是一直在搞教育改革,一贯要争世界第一,并且不让一个孩子掉队吗?

育改革的重点和缺憾

事实上,美国人历来重视教育改革,自一百多年前美国的公立学校建立以来从未停息过。美国的教育批评家是世界上最严厉的,美国的教育研究成果也是世界上最多的。但是美国教育理论和实践的脱节也是极为严重的。大学教授们发起和从事教研,发表论文并因此获得终身职位和得到提升,但是美国中小学校里抗拒变革的文化和势力非常顽强,因此改革浪潮过后,常规的、陈旧的教学实践依然存在。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当美国人问芬兰的教育家为什么芬兰学校的学生在PISA等国际测试中名列前茅时,得到的回答是他们积极应用了许多美国教育研究的成果和改革建议。而美国人自己却往往没有很好地去落实这些改革措施。

webwxgetmsgimg (6).jpg

《超越上海》

美国当代教育界领军学者,史丹福大学教授琳达·达令-哈梦德在为《超越上海》一书作序时尖锐地指出,美国教改的有限菜单是残缺不全的,没有成效的。教改的重点是追求狭隘的标准考试成绩,并以此来奖励或惩罚学生、教师和学校。还有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办学模式——特许学校、合同学校、教育管理公司,允许走捷径进入教学和教育领导工作岗位、小班教学,给家长发教育券并允许他们自由选择学校,用新科技来装备学校,鼓励教师、学生和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等等。然而,在这些轰轰烈烈的改革运动中,缺少了一项最重要和最需要关注的因素,即教师的教学工作组织形式和教学的质量。这是最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如果不在教学工作中找原因、找差距并持续不断地改革教学,所有的大运动都将以失望和失败而告终。学生要进步,学校和教师在教学的组织形式和实施模式上必须做出重大的改革和调整。我应美国约翰逊教育基金会邀请为芝加哥地区教育学者和学校区领导人做比较教育报告时,在场的一些美国校长也激动地表示他们将认真学习中国学校的经验重建小学。美国的比较教育学者参照中国、日本的教师教学经验为美国基础教育推出了许多改革建议,但是美国小学的教学模式依旧没有改变。

与此同时,我也了解到中国有些小学在考虑采纳美国的多科和包班教学制。中国基础教育工作者应该从美国小学教育的缺憾中汲取教训以避免走弯路,认清中美基础教育在教学上的差距和原因,千万不能让中国教师也陷入多科和包班教学的孤立困境。美国小学教育中有许多值得中国学校借鉴的地方,比如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独立性、个性和创造力的培养。但包班教学的模式是其致命的弱点。

    业务平台


© 2011 -2050 Capitalwing Holding Limited 凯银控股有限公司 —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