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心 |
国内新闻当前位置:首页 -> 媒体中心>国内新闻从金融到医疗保健 狮城企业跨入上海自贸区2014-10-19 11:04:20 发布 作者:本站 阅读流量:2549次
直升机上拍摄的上海自贸区外高桥区域。截至9月15日,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过去一年新设企业共 1万2266家,外资企业1677家,超过原上海保税区20年的注册数量(新华社)
江海行歌
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成立至今满一年,新加坡企业已从之前的观望转变为务实的参与。 截至上月18日,上海自贸区内的新加坡企业接近六百家,其中六成从事贸易,四成与服务业有关,运营跨越金融、物流、食品、医疗保健以及贸易等领域。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去年9月挂牌以后,区内首家面向公众的商品直销中心——上海外高桥进口商品直销中心(Waigao-qiao Direct Imported Goods ,简称DIG)吸引了不少眼球,由新加坡厂商供应的冷冻猫山王榴梿肉,一盒300克的零售价143元(人民币,约30新元),比区外179元(人民币,下同)的零售价格便宜了20%。 新加坡荣勃商贸自今年5月进驻DIG后,旗下“榴梿旺返”品牌还供应榴梿冰冻卷、麻糬等榴梿甜品单品,目前每月销售额约两三万元。 诸如DIG、“跨境通”等新兴的实体和电子商贸平台,过去一年借助自贸区在仓储、物流等方面的优势,为新加坡中小食品厂商带来商机。 DIG去年12月开业,以超市的形式售卖生鲜食品、牛奶、零食、红酒、生活用品、化妆品等,以不收取进店费为主要卖点。 荣勃商贸营运及销售总监韩富俊接受本报访问时指出,DIG不收取条码费等额外费用,降低了食品的零售价,确实能吸引自贸区内外的消费者。 目前,DIG已在浦东外高桥、龙阳广场和洋山设点。韩富俊认为,DIG开在不同地点,经销商和厂商不能用同个策略供应产品,还得摸索消费群的购买喜好作进一步判断。 深圳汇山宏达工贸代理的其中三个新加坡品牌也已进驻DIG。该公司上海区销售经理宋继臣告诉本报,中国进口食品市场尚有很多潜力,新加坡食品品牌除了寻找合适的销售通路,还要教育当地的消费者,为何价格比中国境内生产的同类产品来得高。 以酱青为例,宋继臣解释,中国国内中端品牌每瓶售价20元上下,而新加坡酱青进口到上海的零售价约七八十元,“新加坡酱青酿造的工艺、保障食品安全等,要让中国消费者了解”。
政商打造“食尚新加坡”品牌 为了让新加坡中小食品厂商抱团到中国发展,新加坡食品厂商联合会去年12月在上海自贸区注册益食(上海)国际贸易公司,在新加坡国际企业发展局的协助下打造“食尚新加坡”(Tasty Singapore)品牌。 据本报了解,除了冷冻榴梿肉以外,骆驼牌坚果和金祥麟咖啡这两家会员厂商的产品也已进驻DIG。大华酱油酱料、有你福(Unisoy)有机豆奶麦片等五个品牌的20多个单品正准备上架。 “益食”总经理蒋仲乐表示,DIG销售的是一般贸易进口、有卫生证书和中文标签的产品,价格比上海普通超市便宜10%至15%。由于食品安全意识提升,中国消费者对进口食品的需求强劲,食品厂家的销售有望随着DIG开设更多门店,进一步提高。目前,新方正筹划在DIG开设“食尚新加坡”产品专柜,计划增加宣传力度以常年吸引消费者。
跨境通提供打入中国市场新渠道 至于被中国消费者统称为官方海淘平台的“跨境通”,从去年12月底运行以来,已和40多个商家合作,其中包括亚马逊和网上超市1号店,主打母婴用品、进口食品、家具服饰等。 上海自贸区海关和出入境检验检疫创新了B2C(business to consumer,企业到消费者)模式,使到海外包裹可直接送达消费者手上,而不像之前仅局限于企业客户。新措施有效促进了国外市场与国内消费市场直接对接。 “跨境通”国际贸易执行副总裁颜静受访时告诉本报,“跨境通”上的产品属于境外物权,商品进入自贸区之前采取事前备案,有来源地证明等资料后,在通关放行上有一定便利,一旦出现情况,后台有一套机制可查验,这比一些民间的海淘渠道要正规,消费者也可在监管部门“心中有数”的情况下,放心购买。 “益食”蒋仲乐表示,通过“跨境通”这个新的贸易方式平台,过去一般在正常贸易下需要特殊进口许可的保健品、奶制品以及燕窝饮品等产品,现在可通过备案的方式进口;备案时间约为两个月,这对新加坡企业来说,增加了一个打入中国市场的渠道。
上海自贸区运行满一年 狮城医疗企业抢眼入驻 从新加坡三大银行开设自贸区支行,新加坡NCS集团为自贸区管委会提供电子政务咨询服务,到新加坡食品厂商进驻自贸区,上海自贸区成立一周年后,包括新加坡在内的外企,已从之前的观望,转变为务实的参与。 自贸区管委会上个月公布,截至9月15日,自贸区内新增企业1万2266家,超过半数是贸易和物流企业;新增企业中外资有1677家,占13.7%。 截至9月18日,自贸区内新设的新加坡企业达到87家,以航运、物流和专业服务为主。倘若加上之前已在上海自贸区划定范围内注册的企业,新加坡企业的总数接近600家,其中六成从事贸易,四成与服务业有关。 一年来,新加坡企发局还与上海外高桥国际贸易运营中心、自贸区管委会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以此增强新加坡企业对自贸区的了解,协助新加坡企业在区内注册公司、开展业务,促进双边贸易投资、新中金融合作、企业管理监管等。 新加坡企发局中国司华东区副司长王俐恩受询时向本报表示,上海是中国的经济金融中心,新加坡企业如果能在上海打响品牌,或者测试新概念并得到成功,将有助于新加坡企业在中国其他地方的发展。 当然,新加坡企业进驻自贸区之前,考虑的因素诸多。王俐恩认为,对于已经在上海落地的企业而言,他们把自贸区当做业务辅助,借此探讨是否可利用自贸区享受其他税务优惠或市场准入空间,以降低运营成本,及开展新的业务。 今年6月,自贸区推出2014版负面清单。王俐恩建议新加坡企业多关注新版的负面清单,并留意自贸区海关、税务系统等推出的无纸化申报服务,这些新举措将节省企业的时间和成本。 除了金融、物流和贸易领域,新加坡的医疗保健、保险,以及增值电信服务(电邮、网上数据处理、交易处理等)业者,对自贸区的兴趣也日益加大。
外资独资医院审批权限下放省级 今年7月,德国阿特蒙集团(Artemed)、银山资本与上海外高桥集团下属的外高桥保税区三联发展、外高桥医疗保健中心共同签订涉及合作模式等事宜的战略框架协议,阿特蒙医院作为首家“洋医院”落户自贸区。 一个月后,中国国家卫生计生委、商务部发布《关于开展设立外资独资医院试点工作的通知》,决定除上海之外,北京、天津、江苏、福建、广东、海南其余六个省市,也可试点开展设立外资独资医院的工作,外资独资医院的设置审批权限下放到省级。 外企:自贸区措施降低运营成本 中共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长兼自贸区管委会主任艾宝俊上个月底在中外记者会上指出,自贸区至今为止的一些改革实践获得外企认可;他们经过考察与评估后,决定进驻自贸区。 受访的新加坡和其他外企负责人向本报表示,上海自贸区施行注册资金认缴制,没有最低注册资金的要求,取消外商批准证书等,使得公司注册便利;开设自贸账户(FT账户)降低了融资成本,且海关、检验检疫施行的先进关、后报关方式,正在加速通关速度。 FIAT摩派汽车零配件贸易零件和售后服务供应链总监李颖告诉本报,公司2011年因为业务策略调整,从新加坡搬迁到今天的自贸区域办公,运营成本节省了三四成,海关先进关、后报关的创新,为公司前后节省了三四天的报关时间,且中国对汽车的强劲需求,使得公司业务获得每年30%至40%的增长。 李颖表示,目前公司业务中有七八成是供应中国经销商,以前得从美国先进口到新加坡,再转到上海,现在直接进入上海自贸区,一方面能迎合绝大部分中国客户的需要,同时也能满足其他亚太区客户的需求。自贸区海关改革之后,从上海出口到新加坡的零部件不再需要纸质申报,而是在网上申报即可,“对企业来说,在执行层面可提前做好准备”。
新中企业合营国际医学检测中心 中国允许外资在七个省市设立独资医疗中心,为新加坡的医疗服务业者带来新风。中国媒体日前称,新加坡莱佛士医疗集团将与上海陆家嘴集团合作,在毗邻自贸区洋山保税港区的临港新城,运营莱佛士国际医学检测中心。 临港新城虽不在上海自贸区的现有物理范围界定之内,但它衔接自贸区其他三块区域和洋山保税港区,是自贸区溢出效应最直接的受惠区域。 据了解,上述合作将推出度假式贵宾体检项目,服务对象不局限于上海居民,而是华东区约5000万中产阶层人口,以及莱佛士医疗集团的全球企业客户,尤其是港澳台企业客户。检测中心预计两年左右完工。
上海借助自贸区打造临港新城 上海陆家嘴集团日前向中国媒体透露,将在临港新城打造一处城市综合体旗舰项目,总规模约45万平方米,总投资近80亿元,将以金融交易广场、国际会议中心、莱佛士医学中心为核心,配有酒店、特色美食购物中心和高端住宅等。 房地产业内人士认为,上海当局有意借助自贸区,再次发展临港新城,在现有的滴水湖周边,加入其他大型旅游项目,并和明年底开园的迪士尼乐园形成联动,把临港再造成文化休闲综合旅游度假区。 有关人士认为,到时,无论是游客还是出席会议的商务旅客,将不会只在临港待一两天,而是待上三四天甚至一周,消费娱乐之余再加入一对一的身体检测,获得饮食方面的专业指导,这种新型疗养式会议,是未来注重健康保养人群的生活趋势。 据本报了解,国际医学检测中心大楼大致位于滴水湖的西北面,在这里设立医疗机构的行政批复可比区外来得快,医学仪器进口、报税等方面也可节省约两三成投资成本。 学者:自贸区成果须综合评价 上海财经大学自贸区研究院秘书长、国际经贸系副主任陈波接受本报访问时指出,客观评价上海自贸区成果,得从它是改革起点和试验田这两个作用,评判其综合成果。 按照改革起点的标准来衡量,可以说上海自贸区有些改革是第一个改,但未必要等到它成熟了才来推广;而试验田的意义在于可拿出去到中国其他省市复制和推广。 陈波认为,企业注册由审批制改为备案制,是以前年年喊(但)没做成,上海自贸区“一夜之间”做到的一个大变化。他说,以前注册一家企业,须花三个月的时间跑至少14个政府部门,才能拿到营业执照;现在是平均三至五个工作日,这是自贸区最快的一项改革,也是让外企开始真正关注自贸区的一大原因。 再比如,中国政府给予上海自贸区服务业有序开放很大的自由度,允许外商独资在自贸区内开办诊所,服务对象是全中国各地的病人,之后中国其他地方也进行试点,说明上海自贸区是进行了一项起点性改革,正好验证自贸区的改革不是呆板不变的。 陈波指出,改革其实是要革政府的命,需要突破原先的官僚作风和利益格局,自贸区就率先打破一些利益集团对改革的阻挠。 他解释说,政府职能部门本身也是利益集团,如今他们被要求放权、面对较为不熟悉的监管环境,这意味着“他们手中的权力小了,监管的成本高了,犯错的概率也在升高,政府在行事时就会考量后果。” 专业官僚的惰性要转变为办事、简政放权的积极性,这并不容易,陈波说,但只要一个地方能这么做,其他地方就可跟着学。
自贸区“金改”是短板 陈波也认同,自贸区的金融改革(金改)至今仍是短板:“当局希望在风险可控的范围内进行金改,并为实体经济服务,促进贸易便利化,但如果金改的速度慢,反而会成为实体经济发展的绊脚石。” 譬如,自贸区要吸引大型跨国企业到这里设立区域或国际总部,就要在资本项目下开放,确保资金自由进出兑换,大家都在期待当局迈出更大的步子。 其次,自贸区的法制化建设与负面清单也是关联课题。陈波说,当自贸区说要内外资平起平坐的时候,也要关注内资中的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是否做到了一视同仁。 负面清单中说,举凡法律没规定不能做的,外商可按照国民准入待遇投资。不过“什么才是国民待遇”,学界认为文件没详细说明清楚,是以民营企业作为标准,还是国有企业待遇作为标杆,这有待进一步澄清。 陈波表示,中国国内有不少企业认为,中国对待外企时,较多还是采取优惠吸引外资的政策,大多数情况下,外企的待遇比国民待遇要高。 “既然自贸区要建立市场管理机制,那就要公平对待所有企业,无论内资、外资,国企还是民企,最终官方要行政中立、企业间要公平竞争。” |
业务平台 |